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仍是总基调,会议在部署2022年财政工作时,划出了六个“重点把握”和十项重点工作,其中明确提到,预计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2022年要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2022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经济的核心是稳企业,企业稳了,经济才能稳;企业有竞争力,经济才有活力。因此,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企业稳不稳,关键在信心。企业信心从哪里来?对于外部支持来说,财税是极其重要且有力的工具。财政部表示,2022年将重点把握好几个方面: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准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等等。对于各类市场主体来说,这些都是重大利好。
实际上,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有关方面已经推出多项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稳步前行的财政政策。例如10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从九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利好接踵而至,让市场主体更有底气渡过难关,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减税降费,让市场主体信心更足、步子更稳。要让好政策得到好执行、收到好成效,必须“攻”“防”结合,打好组合拳。
“攻”,要分清主次、有的放矢,避免平均用力。减税降费要重点关注两类市场主体:一是中小微企业,减轻它们的负担,让它们轻装上阵,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助于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二是各类创新主体,围绕创新驱动,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上加大优惠力度,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这方面,广东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作为2021年减税降费的“重头戏”,对制造业企业来说,优惠力度更大,享受时间更早。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地区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金额超过1000亿元。优惠政策的不断加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竞争力,效果明显——税收数据显示,在2021年全省各行业的税收增量排名中,制造业排在首位,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对整体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37.8%。
“防”,要守土有责、严防死守,不给反弹机会。减税降费最怕什么?左手出、右手入,通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方式收回去。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检查的情况看,当前涉企违规收费突出问题有几个方面:借用行政权力、行政影响力“搭车收费”;利用优势地位,自设项目、自立标准;利用特殊地位,执行政策“打折扣”;利用信息优势,转嫁应由自身承担的成本。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治理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督促违规收费主体主动退还54.46亿元。当前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加大,但涉企乱收费等问题仍可能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因此,市场监管部门须坚持督促退还违规收费与处罚违规主体“两手抓”,持续创新监管方式,加大惩治力度,让被截留的惠企红利真正传导到市场主体手中,为减轻企业负担打通“最后一公里”。
减税降费就是“放水养鱼”。各方要提高政治站位,既要放好水、养好鱼,还要防止“跑冒滴漏”,让市场主体的“鱼儿”不断长大,“如鱼得水”。(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