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顺口区围绕“两城两区一枢纽”发展定位,聚焦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抓手,以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延链为切入点,积极引导企业深耕重大装备和关键领域,不断做强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实力。
日前,2020年度大连市企业100强榜单发布,入围企业均是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的企业,旅顺口区6家企业入选。同时,3家企业入选2020年度省市企业管理创新(进步)成果获奖企业。旅顺口区积极引导企业激发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形成了完善的产业生态,在重大装备和关键领域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同时,旅顺口区多措并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引导“旅顺制造”转型为“旅顺智造”,“旅顺智造”已经遍布海陆空和各大关键领域。
强基固本
全力助推产业升级
旅顺口区产业结构日臻完善,工业体系日趋丰满,得益于旅顺口区数年的积淀。全区积极做好“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工作,建立和完善“一转二升”培育库,遵循“深入挖掘一批、充分储备一批、重点辅导一批、转型升级一批”的“四个一”滚动式发展思路,循序渐进地开展重点培育企业入库工作。截至目前,全区有规模以上企业153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44家。
旅顺口区着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和创新发展道路。按照企业实际情况对照省级三大专项进行梯队培育申报,积极组织优质企业申报国家级小巨人。打造雏鹰——科小——高企——瞪羚多层次企业培育体系,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壮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08家、瞪羚企业1家、雏鹰企业18家;华阳新材被评为2020年度大连市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
亲商富商
精准激发内生动力
企业的做大做强得益于旅顺口区的“亲商富商结对子解难题”专项行动,该行动将各种资源与企业精准对接,使资源发挥效应最大化,最终实现“解难题”。
着力做好“亲商”,通过精准服务让企业感觉到“真亲”。政企间始终保持动态交流,对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求必应、精准施策。着力做好“富商”,通过精准服务让企业“真富”。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精准申报指导,三年来,指导企业申报市、省、国家各部门扶持政策奖补资金共计1亿多元。同时,搭建融资对接服务平台,与14家驻旅银行机构建立密切联系,连续多年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暨银企签约仪式。着力做好“结对子”,通过领导包保企业“结对子”,优化助企、护企营商环境,同时,通过区级平台有效衔接区内和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重智力交流平台,助力科技成果精准转化。三年来,中车大连电牵、亚明、中石化研究院、华锐重工等多个企业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23项,全区三年实现技术交易额18.34亿元。
扭住龙头
发挥牵引带动作用
旅顺口区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推进“三个一批”工业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努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生态活力的产业链核心企业。
去年以来,旅顺口区围绕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船舶制造、高端食品保健品四条产业链,精心挑选在全区有一定影响力的4家“老字号”代表企业——亚明公司、中车大连电牵、中远川崎、同仁堂(大连)公司,全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试点示范工程”,指定专人作为“产业数字化试点示范工程”服务秘书,指导企业申报大连市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辽宁省数字化技改专项资金、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资金、大连市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市、省、国家三级资金政策。
大力挖掘
培育壮大新增长极
旅顺口区充分发挥中科院能源学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清洁能源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培育和引进一批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科技企业。对全区特别是沿旅顺中路(科创大道)创新轴线两侧土地空间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普查,优化土地性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资源承载能力。
全区积极引入新经济增量,培育新经济增长极。谋划了生物医药、数据信息、船舶制造、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等七条产业链,并创新性推出分管区级领导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双链长制”。编制产业链“四图六清单”和招商图谱。“四图”包括产业链全景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发展导向图和重点企业分布图;“六清单”包括重点企业、项目、产品、基地、长板、短板清单;产业链招商图谱包括产业链各主要环节图谱说明、招商图谱、招商企业库、科研院所等内容。2021年4月,开发区管委会、大连地铁集团、中车大连机车公司、大连交通大学签订了《大连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书》,计划建立一个具有专业市场、智能制造、仓储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汽车配件基地。采取培育和发展电商贸易企业、招引和入驻电商平台企业、整合和引领电商物流企业、培育和拓展第三方服务企业、培训和储备电子商务人才等措施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组织五家企业参加2021全球数字贸易大会签约仪式,总签约金额达1.51亿元。(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