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英国《自然》增刊《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日前指出,中国科研城市在全球排名快速上升,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继续保持首位,南京排名第8。
自然指数由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下属机构编制并定期发布,它追踪发表在82本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根据有关机构、国家或地区论文的数量和比例等,反映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
自然指数针对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2021年科研产出的分析显示,北京再次位居全球科研城市榜首,纽约都市圈保持第二位,上海从2020年的第五位升至第三位,超过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这两个地区目前位列第四和第五位。北京自2016年超过纽约都市圈成为科研城市榜首以来,一直保持在第一位。
此外,其他几个中国城市排位也有显著提升。例如,南京和广州的排名分别从2015年时的第19位和第42位,上升到今年的第8位和第10位。进入今年全球20强的中国科研城市还有:武汉(第11位)、合肥(第16位)、杭州(第19位)和天津(第20位)。
南京拥有53所高等院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南京持续深化校地合作,通过资源统筹、优势互补,推动高校与地区发展深度融合,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南京坚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着力培育造就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人才队伍。
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南京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为当前添动力,为长远增后劲,经济“三新一绿”特征更加明显。新技术加快突破,紫金山实验室6G光子太赫兹实时传输速率创全球最高纪录,成功构建全球首个大规模确定性网络设施。智能电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产业发展壮大。新引擎全速开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累计已有1800多家企业投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含绿量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5.1%,沿江绿化造林、湿地修复面积累计分别达11.7万亩、2万亩。
当前,南京正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努力在创新高原上隆起高峰;全力打造万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地标,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让创新之都、产业强市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标识。
自然指数主编西蒙·贝克说:“北京和上海自2015年以来在科研产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并且似乎对其他中国城市产生了有力的辐射效应——通过科研合作帮助这些城市增加高质量的科研产出。”
素材来源 | 新华社、紫金山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