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北新区出发,驱车向北,20分钟出南京市界,再过15分钟,即可抵达位于淮安市盱眙县东南部的朱雀湖边。
一个个高新技术创业园建成开放,一座座标准化工业厂房拔地而起,作为南京都市圈向北发展、实现宁淮一体化的“桥头堡”,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去年以来实现快速增长。
放眼整个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也正在成为各城市的共同选择,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提升都市圈整体产业能级,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正在为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提供更加紧密的“软连接”。
“创新链”激活“源动力”,都市圈协同创新不断深化
刚刚经历虎年初雪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气温依然在低位徘徊。但园区内,南京理工大学盱眙校区、天源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现场,已是热火朝天。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创新合作,去年以来,南京都市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科教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构建开放型、网络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的步伐不断加快。
2021年,南京获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紫金山实验室列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科创成果闪耀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正式启用,南京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尤肖虎又发布国际领先水平重大原始创新成果——360~430GH太赫兹100Gbps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系统。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去年以来,南京都市圈还不断强化区域科技创新交流协作,积极培育协同创新的科技产业生态,提升创新合作质效——
2021年,南京都市圈完善科技专委会议事会议制度,构建多元、高效的科技创新区域合作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召开2021年南京都市圈科技专委会全体会议,共同研究推进科创政策共享、议定重大事项;联合举办“2021年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发布“都市圈创新合作宣言”、上线“都市圈创新生态图谱”、介绍“都市圈创新合作白皮书框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榜单”、签署“都市圈伙伴园区合作协议”,共建“创新都市圈”。
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南京都市圈科创优势突出,普通高等院校达到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增加,科技创新将为都市圈发展带来澎湃新动能,南京都市圈将“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产业链”激起新活力,城市间产业分工不断优化
虎年春节已过,不负春光抓开工。
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的高级科学家聂筠宇,又将开启宁镇两地跨城工作和生活。
研发在南京,批量试验、生产在镇江。金斯瑞蓬勃生物3.4万平方米质粒病毒商业化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上月在镇江奠基。该项目建成后,可为核酸药物、基因载体和细胞疗法提供一体化的生产服务,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
总部位于南京、生产布局在淮安的敏通科技,也开始为新一年的订单忙碌。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专业从事传感器研发和生产,目前研发人员主要在南京,负责追踪高校最新科技进展、对接市场需求,而生产则安排在淮安,招聘当地的生产制造人员,既发挥了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又发挥了淮安的土地、劳动力优势,实现了最优化发展。
“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这种“产业共建”的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变成现实。据介绍,预计到2025年,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将基本完成前期开发任务,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将达200亿元,宁淮产业跨界统筹联动格局初步形成,南京辐射带动项目占比超过70%。
类似的模式,在宁滁省际毗邻地区,已经取得更多的实物量。据介绍,南京市江北新区向滁州市来安县转移的轨道交通企业已超过130家,他们立足两地优势,形成产业互补,在当地已形成较有影响的轨道产业集群。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产业合作交流,2021年,南京都市圈城市建立政府搭台、企业衔接的供需对接机制,举办开展宁马镇常四市装备制造产业供应链对接、南京都市圈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供需线上对接等活动;深化宁淮、宁滁合作,制定宁淮两市产业发展目录以及南京市重点转移产业目录,起草《宁滁工业领域深化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同时,高标准筹备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设立长三角一体化与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专场论坛;共推长三角现代种业发展,举办首届长三角种业发展大会、第十七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南京都市圈系列活动,联合成立长三角种业发展联盟。以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都市圈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的特色,正越来越鲜明。
“服务链”激发执行力,跨省治理新模式逐渐形成
打开江苏政务服务网南京旗舰店,“跨省通办”“南京都市圈通办”两个专栏引人关注。
“跨省通办”专栏125个事项已实现线上办理,14个事项可线下代收代办;“南京都市圈通办”专栏,61个事项大部分实现全程线上办理。
点开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选择“南京都市圈招聘”栏目,南京及都市圈其他9市(区)招聘信息一一呈现,为区域内企业招聘、求职者应聘提供了更加广泛、便捷、高效的共享服务平台。
……
南京都市圈是我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跨省”是南京都市圈的鲜明特征,探索跨省同城化发展也是国家赋予南京都市圈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任务,都市圈城市进行了新的探索,城市间分工协作水平有了一定提升,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正在形成。
据介绍,2021年,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相关工作,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同时,印发实施《南京都市圈2021年工作要点》《2021年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计划》《2021年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计划》等文件,逐一分解各项工作任务,强化项目推进力度,狠抓年度工作任务落实。
在此过程中,我市和都市圈城市强化政务服务,深化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开放新优势,在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共同打造“开放都市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公平市场准入,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市场环境。
同时,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引领作用,加快破解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同城化制度创新,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南京都市圈,十城朋友圈。统一开放市场带来的吸引力、专业高效政务服务激发的执行力,必将让大家联系得更紧密、一起向未来。(王健 宁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