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父母该如何应对?这篇文章告诉你
花影故事| 2023-08-02 18:10:45

导读:时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这个时代下的孩子们却越来越脆弱,越来越玻璃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父母又该如何应对呢?


(资料图)

随着暑假的到来,一些原本还母慈子孝的家庭,再次上演鸡飞狗跳。

上学期间,孩子们大多时间都在学校里,而放假之后,每天跟父母大眼瞪小眼,还需要家长监督一系列的暑假作业,纷争随时都有。

大学生和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放假待家中,闲暇无聊能自己出门闲逛,也能约着三朋两友出门玩,生活上也不需要父母的过多看管,父母无论上班或是出门玩几天,都无需过度操心,这样的家庭还能维持基本的和谐。

但小学生们就没那么幸运了,除了有写不完的暑期作业,平日里也需要家里有人照看着,再腻歪的亲子关系,每天待在一起,总归是有问题的。

小孩一直看电视、玩手机时间太长、不好好写作业、作业错题太多等等,父母随时都在“爆发”的边缘反复徘徊。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拉锯战”,随处上演,可是现在的小学生却是儿童心理问题频发的重灾群体。

一、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

我们小区前几天出现了惊险的一幕——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孩,站在楼台上。

对着楼下劝说的人喊话“我死了我爸妈根本不会伤心,我学习不好,不是他们的骄傲……说不定我死了,他们还会觉得解脱……”

过了一会小男孩的父母到了。

男孩母亲哭着上前说道“孩子,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呐?你是我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生下的,我天天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尽着你用,我们家就你一个孩子,怎么会不爱你?”

一旁围观的人,也纷纷劝道“你爸爸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呢?”“他们最爱你了。”

孩子的心理有所松动,继续问道“那你还天天骂我,说我学习永远超不过张xx,写字没有王xx漂亮,说我只要有董xx一半认真你就知足了!你还不让我打篮球,说像我这样的差生还配说爱好?就应该好好学习,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这次数学我只是做错了一道题,你就把我说了半个小时。我只是不小心做错一道题,谁还没有粗心大意的时候。”

男孩说着说着就委屈的哭了起来,到后面已经泣不成声。

民警和物业人员见状,赶紧从后面将孩子抱了下去。

这件事情就这样平息了,我的内心却久久难以平复。

我的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以前的孩子哪个不是在父母的打骂下长大的,怎么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动辄就出现心理问题?脆弱不堪,玻璃心到了极点,打不得骂不得,稍有不顺就有上述类似的桥段。

这到底是为什么?根据多个案例和网络上的反馈来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于三个点。

第一,孩子现实存在感弱。

准确来说,00后是中国真正的第一代的网络原住民。

为什么这么说那?因为00后的孩子90%以上,在上小学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了。可以说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所以他们才是我国真正的、第一代的网络原住民。

然而,互联网对于我们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它让我们更加快捷的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远离了现实。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认知还不健全,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就会让他们认知错乱,分不清楚现实和虚拟。

他们不懂得如何和现实中的人打交道、不知道如何处理现实中的事情。

趋于人的本能反应,他们越是不会、越是不懂,就越逃避,导致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亲近虚拟世界。

第二,父母不知道怎么教。

正因为当前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我国第一代网络原生居民,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不知道怎么引导?

80年代出生在农业时代,成长在农业时代,打拼在农业时代。90年代出生在农业文明,成长在农业文明,最后要去工业文明打拼。而现在00后更加离谱,出生在工业文明,成长在网络文明,要去网络文明时代打拼。

因为没有先例,所以无迹可寻,信息纷乱,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在理念多元,却没有官方标准,父母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管教我们的孩子。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父母给予的不是孩子需要的,而孩子需要的父母却没有及时给予。

长时间的输出、输入不对等,孩子心理出现断层,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三,社会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

有个00后的孩子,给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90年以前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天天学习雷锋好榜样,五美四讲三热爱。我们现在不行了,现在都不知道该讲什么。”

说真的,刚听到这话的时候,我是震撼的。

80后和90后的人,羡慕如今的孩子,经济好了,网络发达了,生活条件也是最好的。可是,听了那个00后孩子的话,我突然觉得,现在的孩子也挺可怜的。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隐患,信息多元,消息面复杂,官方没有及时澄清等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无所适从,变得不知所措。

有人说:“心灵是一块闲置的空地,你不种庄稼,它就会长杂草。”

而我们现在最怕的就是,你还没有来得及给它种上庄稼,杂草都已经长满了。

二、如何改变孩子的脆弱和玻璃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脆弱的时候,我们也要允许孩子脆弱。

有句说的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大人都有脆弱、哭泣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呢?

父母要允许孩子脆弱,但也不能让他一直脆弱。父母要允许孩子哭泣,但也不可以让他一直哭泣。当父母发现,我们的孩子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变得脆弱,就要想办法和他一起赶走糟糕的情绪。

第一,让孩子培养起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诗“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他就弱。”

要让你的孩子明白,我们是情绪的主人,要学会控制我们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有个博主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

我从小到大都不擅长吵架。公司里的一些同事不友好,喜欢怼我,我常常不知道怎么回怼回去,导致自己经常生闷气。有段时间我还特意上网搜了很多怼人话语,但这些对我帮助甚微。

后来,我就修炼另一种方式——盾牌术,我觉得收效很好。

所谓盾牌术,也就是给自己和别人之间竖一块盾牌。对于那些伤害我的话,就把它反弹了,学会话不过耳。

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要抱着“凡事发生必有益于我”的心态,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都能迎刃而解。

第二,父母要坚持初心。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长大后,还能记得自己第一次抱着那个软软糯糯的小团子的时候,说过的话?特别是当这个小可怜生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心中无数次想:“只要他平安幸福、健康快乐就好。”

然而,等到小孩子上了学以后,一切就变了。

“为什么这个字别的孩子都会写,就你不会写?”“为什么这次别的孩子能考100,你只能靠98?”“你杵在哪里干什么?怎么还不去写字?”

我们从最初只希望他健康,接着变成希望他快乐,继而要求他活泼、后来又要求他优秀……

是我们的孩子变了吗?不,孩子仍旧是那个可爱的孩子,变得是我们的心境和要求。

希望每个父母在督促孩子优秀、上进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带他到人世间的初心——他就是他,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为了替谁完成梦想,也不是为了给谁争得荣誉。

第三,全社会共同发力。

现在孩子的脆弱问题,变成一个广泛的、社会性的话题。所以,现在要改变孩子心理脆弱的现状,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

有时候家长也很无奈——你不卷别人,别人卷你。

现在中国盛行应试教育,唯分数论英雄。

所以,要从根本上整治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教育行业、培训行业入手进行深化改革;从资源分配、教师配备上进行彻底颠覆。

更重要的问题是,要改变就业现状——不要唯分数论,要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不断拓宽孩子的就业渠道。

改变孩子心理脆弱的现状,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社会共同发力,齐心协力解决这个问题。

三、在未来我们要如何教育孩子。

一位老师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及:现在孩子多思、敏感,我们有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他——说的轻起不到效果,说的重怕伤到孩子。

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难题。那么我们以后要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

第一,多正面少负面。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不知道要对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你就去鼓励他。”

孩子做对的时候,需要鼓励,让他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孩子做错的时候,需要鼓励,让他认识到错误、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孩子受挫的时候,需要鼓励,让他明白身后一直有人在关心支持他;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鼓励,让他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他坚持,就没有人能难倒他。

如果说孩子是一叶小舟,那么父母的鼓励就是一座灯塔。他们照亮孩子前行的路,坚定且力量。他们照亮孩子归家的途,温柔且包容。

第二,多陪伴少孤独。

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多数父母们工作忙,就忽略了亲子时间。

更有父亲明明有时间“陪孩子”,但真实情况是孩子和父亲各玩各的。

家庭教育里,有一个概念词叫“高质量的陪伴”,指的是你陪伴孩子的时候,存在有效沟通、交流及互动,而不仅仅是指你坐在孩子身边陪着他。

研究表明,在家里获得高质量陪伴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满足的、是充满爱的,从而心理更加健康。

有句话是:“用爱滋养大的孩子,才会心中有爱,才能包容这个世界。”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方法能够打败孩子的内心问题,那么就是父母给孩子的陪伴。

第三,卷自己带动孩子。

有一句说的很好:三流父母当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一流父母做榜样。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是那样的人。

前段时间,有位5岁小朋友在网上大火。

视频内容是,他在吐槽他爸爸自己不学习,还天天让他学习;自己都天天玩手机,还要求他不要玩手机……

这个视频里面的童言童语、可爱表情看得我捧腹大笑,但是看完后却让我陷入深思。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父母摆烂,天天睡到日上三竿,起床后就是玩手机、看电视、打牌、喝酒,却天天想让孩子自律、上进,次次考试第一。

优秀的父母,都在为孩子做好榜样,当好陪跑,而不是用领导者的口吻、上级的身份、命令的语气对他们提出要求。

中国有句古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其中固然有基因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后天影响。

耳濡目染的熏陶、习以为常的自律,导致优秀的人才都扎堆出现。

我们的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是各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也应该多措并举,筑牢孩子最后的防线,做好孩子心理的兜底工作,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End。

花影故事原创作品,专注情感心理领域,以走心的文字,书写有态度、接地气、有力量的观点与故事。

本文话题讨论:你的孩子是否也很“脆弱”?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
产业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