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顷(折合商品住房用地约90.20公顷,公共住房用地约48.92公顷;其中含租赁住房用地约28.52公顷)。根据《深圳市2021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目前已超额完成新供应商品住房用地计划任务,预计全年居住用地供应总任务可如期完成。本年度集中供应居住用地建成后可实现供给商品住房建筑面积约245.47万平方米、公共住房建筑面积约160.91万平方米,其中租赁住房建筑面积约61.05万平方米,切实拓宽了公共住房和租赁住房供应渠道,进一步优化住房结构、保障社会民生。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十四五”期间,深圳将累计供应居住用地15平方公里(公共住房用地占比不低于60%)、完成1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整备。值得关注的是,在加大居住用地供应的同时,深圳持续推动土地供应向教育等民生设施倾斜。其中,2020年整备民生用地4.5平方公里,完成48所高中用地等一批公配设施用地规划选址;通过基本解决原特区外96所村办小学土地房产历史遗留问题,增加学位约7.5万个。2021年深圳安排了约50%的新增用地,全面保障教育、医疗等12类民生设施项目落地,其中包括推动光明高中园、深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一批教育设施落得了、落得好。
有关负责人表示,聚焦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是2035版规划的一大亮点。深圳将优先保障居住、学校、医疗等民生设施空间需求,优化调整用地结构和建筑功能结构,至2035年,建设幼儿园学位数不少于76万座、义务教育学位数不少于228万座、高中教育学位数不少于60.8万座。
此外,面向2035年,新版规划描绘了“构建全年龄段友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图景:深圳将高质量建成深圳歌剧院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和一大批社区文体项目。具体来说,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少于15万张,养老床位数不少于11.3万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覆盖率达90%,社康中心标准面积增加到1400平方米,优化调整养老机构布局和建筑功能结构,提高医养结合等社区公配项目兼容性。
突出绿色发展理念
创可持续发展先锋
深圳自然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第一个自然学校在深圳华侨城湿地公园诞生,此后,深圳创建了13个自然教育中心,9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一批专注自然教育的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和从业机构得到快速发展。2020年“深圳山海连城自然教育联盟”成立并发展成员单位100余家,举办了首届“山海连城·自然深圳”生活节、寻找深圳最美自然守护者、评选推广深圳自然教育优秀活动样板等活动,逐步扩大了自然教育社会影响。
经过40年的快速建设和发展,深圳每平方公里GDP、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前列,土地的珍贵并没有妨碍深圳对绿色、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可持续发展先锋的追求。在探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自然资源一体保护、系统治理,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自然与城市相互交融的风貌特色。经过不断发展,森林进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并没有挤占城市的生产、生活空间,反而筑牢生态保护底线,让“绿”的升华与城市品位的成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森系生活成为深圳人民的日常映照。
截至目前,深圳森林覆盖率近40%,森林面积7.8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09万立方米,林地面积6.72万公顷,现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个,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5种类型,其中陆域现有自然保护地25个,海域现有自然保护地2个。
按照《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立足区域生态安全,深圳将充分发挥生态绿地和水系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作用,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总体格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统筹推进山体、水体、海洋、森林等各类生态要素修复,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深圳将强化自然与城市有机交融的风貌特色,构建“一脊一带十八廊”魅力生态骨架,形成“超级湾区都会、活力宜居城区、诗意山海小镇”的多维城市意象,构建“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全域漫游公共空间网络,营造多彩城市公共空间。(苑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