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最大的地下火车站福田高铁站,到国内第一座全地下、零污染、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龙岗区布吉污水处理厂;从贯穿多站厅、连接多个楼宇和下沉广场的第一条“中国城轨交通商业示范街”连城新天地,到体量居全球前列、开发纵深30米、规模约660万平方米的前海合作区地下新城……一个个深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典之作,为我国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工程融资、立法规划管理、人才技术创新、综合改革试点等方面的探索,积累了先行示范的宝贵经验,也让深圳成为地下空间规划和开发利用国家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深圳正用两张蓝图,一张擘画地上空间,一张描绘地下空间,规划引领新时代城市发展。
今年6月,《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发布。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更加强化空间资源利用的提质增效。深圳是全国最先遭遇空间资源紧约束的超大城市,也是空间发展模式最先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城市。本次规划坚持“优化存量、激活流量、用好增量”的规划思路,将“调结构”和“提品质”作为本次规划的核心目标,精准投放增量空间要素,将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向居住、教育等民生设施用地与全市重点发展片区倾斜,大力推动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为主的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实现资源利用从二维平面空间向三维立体空间的更高效方式转变。
今年以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方位、系统性增加空间供给、提高空间效益,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民生设施空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提高空间综合效益
系统性增加空间供给
正处于全面开工关键期的前海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是深圳高效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的典型项目之一,其集交通枢纽和城市综合体于一体,3条地铁线与2条城际线贯穿其中,主体中央枢纽大厅连通地铁1、5、11号线及穗莞深城际线等,还可到达上盖物业、商业、听海大道及周边办公大厦,满足市民衣食住行的全方位需求。该项目计划2024年与穗莞深城际机前段同时开通。
“探索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层设权”的重大改革,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地下空间是重要的国土空间资源,也是支撑城市绿色、低碳、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为贯彻落实国家部署要求,践行先行示范区使命,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0-2035年)》并形成了规划成果草案。
依托深圳“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中心体系、轨道交通枢纽分级、建设用地开发潜力和功能布局,围绕都市核心区、城市功能中心、城市功能节点和轨道交通枢纽周边地区,深圳在全市划定 45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其中包括: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宝安中心区、深圳机场站枢纽、深圳北站枢纽、光明科学城枢纽、深圳东站枢纽、梅林关枢纽、龙岗大运枢纽、龙城广场枢纽、坪山站枢纽等片区。
通过支持对土地混合开发、空间复合利用的政策创新,深圳形成更多的结构流量。近日,在深圳西部滨海、毗邻前海湾的大铲湾港区一带,昔日十分安静的填海沉降区内,已经高耸起打桩机等大型机械,腾讯全球总部——“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正动土兴建。
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项目是深圳在实现单一宗地混合利用的基础上,探索片区尺度下二三产业的综合开发和混合利用的创新案例。该项目位于宝安大铲湾,毗邻前海地区,用地面积约81公顷,用地性质为新型产业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M0+GIC+S),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项目有关负责人称,片区内均衡配置了产业、商业、宿舍、酒店、会议中心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将研发生产功能与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协同发展,提升了片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构建了配置更精准、调节更灵活的空间资源配置机制,更好满足了产城融合发展需求,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发挥自身的信息化产业优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多规合一”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这个平台上面整合了全市各类空间相关的数据信息,在横向上不仅打通了规划、国土、海洋等全域空间资源数据的“内循环”,还初步形成了与人口、产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数据的“外循环”。在纵向上,推动将调查、登记、规划、保护、利用、权益保障、监管等环节形成一个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
空间要素配置精准高效
促优质产业项目落地
从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到坪山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光明电源基地、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最新开工,更多的资源要素在这片热土涌流,新动能得以培育,新势能得以提升。
产业是深圳的立市之本。为保障高质量发展,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按照“强工业”的空间策略,重点抓好“五个准”,即:产业准,瞄准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准,空间配置科学精准高效;形态准,建设满足未来产业形态的建筑;成本准,降低地价等各类要素成本;政策准,空间政策协同高效、精准施策。
目前,深圳正依托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优化构建定位清晰、链条完整、资源聚集的“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即1个综合性创新核心区、7大创新集中承载区和多个特色产业创新集聚区,高标准实施国土空间提质增效行动,稳中求进推出优质产业项目用地、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用地等,确保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落地开工。
深圳坚持新增和存量“双轮驱动”国土空间供给。其中,新增用地主要保障大片区、大面积重大产业项目,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尽快投产。存量方面,加快推进大面积产业用地整备、旧工业区连片升级改造,实施“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打造行动;依托现有产业空间和结构布局,聚焦核心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存量产业空间和业态双“升级”。
今年7月,宝安区首宗联合用地A115-0236宗地以8590万元成交价顺利挂牌出让。这块土地面积10346.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1735平方米的地块上,将汇集宝安4家大型企业,率先在宝安区打造以“EPR+BIO+5G+AI”(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生物技术+AI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新产业创新研发联合基地,预计园区企业总年产值将超过75亿元人民币。
联合体企业项目负责人表示,这既是深圳宝安区提升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结构转型进程,吸引更多成熟企业打造总部基地和产能基地,鼓励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打出的组合拳,也是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联合建楼,让企业降成本共成长具有可行性的有力回应。
按照《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深圳将大幅增加产业空间供给,对符合深圳发展导向的全产业链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实现空间、规划、指标保障项目,在实现“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项目符合规定”到“规定保障项目”的转变,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一流产业集群。
树立民生幸福标杆
持续加大居住用地供应
11月25日,深圳第三批居住用地集中出让,11宗用地全部顺利成交,总成交土地面积约38.07公顷,总成交金额约368.37亿元。此次11宗地建成后可新增供应超6100套公共住房,满足引进人才及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进一步优化住房结构、保障社会民生。
今年7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居住用地供应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深圳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保障总体用地结构均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和比例,确保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年度居住用地供应量原则上不低于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30%。
深圳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新增供应与存量盘活相结合,大力推进居住用地整备,实施“大规模建房”行动,拓展11种住房用地渠道,加快构建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
据统计,2021年度深圳共计三批次成功挂牌出让居住用地38宗,总用地面积约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