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怡
8月22日,
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资料图)
这个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逐渐坐实了“中国情人节”的席位。
其实在很久以前
无论你是正值青春的少女,
还是寒窗苦读的有志青年,
七月初七都是个大日子,
在这一天你会忙得不可开交。
农历七月一到,
大多数平民人家的女子
就要忙碌起来了。
在男耕女织的时代,
生活中并不常见
“停半晌,整花钿”的慵懒场面,
女孩要早早掌握女红等劳动技能,
“心灵手巧”才是她们的立身之本。
因此对于她们来说,
在七夕这天,
对着夜空中的织女星点烛焚香,
拜拜来自天上的“纺织女神”,
祈求能够多一份神仙般的巧劲儿,
“乞巧女儿节”就这样出现了。
穿针引线“验巧”,
是乞巧节时
少女们证明自己手巧的测试。
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
首先是要在朦胧的月色下穿针,
而“九孔针”则是指连续穿九根针,
在没有电灯的时代,
精准完成这样一系列动作,
确实称得上是巧手了。
后来,
穿针验巧
有了难度升级版——投针验巧。
将缝衣的细针平放在一盆水中,
让针保持平衡漂浮在水面上。
而这时盆底形成的针影,
就是“乞巧”的答案了。
如果针在水中映出的针影,
形状像是松针或者剪刀,
就证明“巧娘娘”听到了你的心愿,
能让你愿望成真。
相反,
如果针影
“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
便宣告今年的乞巧失败。
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生日,
作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
魁星主掌考运,
所以寒窗苦读的青年男子,
都要在七夕这天晚上祭拜魁星,
以求保佑自己一举夺魁,
成功“上岸”。
某种程度上来说,
七夕是花季少女和有志青年
各自的“单身快乐节”。
虽然有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作为节日背景,
但古人并不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
当然,
古人只是不在七夕这天搞浪漫,
如果你以为那时候
只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那就是个大大的误会了。
浪漫不会缺席任何时代,
古代青年男女也可以“自由恋爱”,
一年中有两个专门“相亲”的情人节。
古人的第一大情人节,
是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
“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这时候郊外莺飞草长,
青年男女都外出踏青郊游,
遇到意中人顺手折柳相送,
成就一段良缘。
另一个情人节,
则是正月十五上元节。
借着赏灯、逛花市的名义,
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夜晚,
期待一份“灯火阑珊处”的邂逅,
古人也是很懂氛围感的嘛。
从春到秋,
许多日子都被过成了情人节。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
“520”“521”是网络情人节,
七夕也被贴上了“中国情人节”的标签。
年年七夕,
今又七夕,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
感受独有的东方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