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研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促进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聚创新之能,聚焦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全方位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通道,推动制造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加快把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
昨天下午,我市以“企研携手同行,共创产业未来”为主题,举行产业链重点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对接专场活动。该活动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会同市科技局举办,旨在打造产业生态循环通畅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聚力构筑面向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企研合作结硕果,政府掏出“真金白银”
“公司在道路新材料与养护具有核心技术,能够大幅减少养护频率,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高性能沥青路面能够做到‘10年不大修’,有效降低生产排放50%以上。”会上,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钱俊杰向大家分享产研合作经验时说,一项项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与苏交科集团技术中心的建设密不可分。
2009年,苏交科集团启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之后不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长期“搭伙”展开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600余项。
1964年建立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重点围绕激光制造、全固态激光器、光电检测等方向开展研发,多项技术取得突破及应用。
该院副院长董伟介绍,目前研究院已引进、孵化入股企业55家(间接持股企业近100家),企业市值超过25亿元。其中,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激光测风雷达的唯一供应商,入选苏南自创区培育独角兽企业。
“研究院与产业化公司构建起一个激光研发体系,已建成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多个。”董伟说。
唯有创新才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推进产业链制造与研发协同发展政策,条条含金量高,捧出了“真金白银”。
鼓励、培育创新型企业,对首次获得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
鼓励各类主体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每条产业链重点打造2—3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年度服务绩效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新获批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奖励;
鼓励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突破,开展产业链技术攻关,对牵头攻关任务或承担国家攻关项目的企业,按项目研发总投入的15%、最高1000万元给予支持;
……
打造强大“推动器”,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我们研发的超滤膜广泛用于市政污水提标改造中。”南京工大膜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卫星教授说,葛塘河净水站采用的膜装备是目前南京最大的地下空间膜生物反应器系统,设备上方地面是市民广场,其核心膜材料技术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膜技术也应用于钢铁生产、光伏制造、煤化工等领域,可解决废水处理回用与零排放、VOC和粉尘超低排放难题。
“目前,国内膜市场已达到2500亿规模,未来进一步拓展,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将有望突破万亿规模。”李卫星说,通过新研机构、制造企业、高校院所的良好衔接,不断创新关键技术,打通基础研究到产品应用的堵点,更好地服务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
江苏省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将扮演重要“角色”。
据了解,该创新中心由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运行一年多以来,在技术创新能力、研发平台建设、科研服务能力建设、技术成果转移、机制创新、产业推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聚焦制造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创新载体是其重点工作之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动产研融合的过程中,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以产业人才的培育和集聚为己任,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节点”和强大“推动器”。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
在本次会议现场,江苏省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分别作争创表态,将致力推动创新中心提档升级,力争实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我市布局建设的目标。
江苏省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表示,2022年将完成国家级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的创建申报工作,同时整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资源,进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打造贯穿创新链、平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首次商业化的膜产品,为全面提升我国膜产业的竞争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4.63亿元,企研携手推动产业创新
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中高端装备研发和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张金介绍,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公司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转化也很迅速,主打产品数控铣齿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80%。
“政府搭台,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更加便捷。”张金表示,通过这场活动,希望能在智能制造、MES软件开发、智能车间的相关方案方面寻找企业或者研发机构,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
活动现场,产业链重点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集聚一堂,供需双方不断碰撞火花。
当天,产业链重点企业与新研机构共完成10个项目签约,覆盖智能制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软件与信息工程等产业,总投资达4.63亿元。
信大鲲鹏气象一体机研发项目由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
研究院院长苗春生介绍,鲲鹏气象一体化研发是全面提升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系统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精细化业务与服务产品,核心技术就是数字模型对时空的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够精确预报预警空间范围100米、时间15分钟以内的天气情况,在海洋风电、防灾减灾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2022年4月将迈向市场化,面向气象业务部门以及各类气象敏感行业业务部门,提供国内首创的精细化、精准化智慧气象信息服务软件与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苗春生表示。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所与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就“局部外用制剂FTE开发”项目达成合作。
研究所所长全丹毅介绍,经皮给药具有高壁垒、高技术含量,通过在局部皮肤贴剂,将药效渗透到血液和全身的一种给药方式,与注射、口服等给药方式相比,具有药效高、副作用低的特点,对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此次与先声药业合作,共同致力于经皮局部外用制剂的工艺研究,未来5—10年,将通过管线服务不断推出研发新品。
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政企联动、企研携手,才能共同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据悉,包括此次活动在内,我市将开展推进产业链制造与研发协同发展系列主题活动,引导企业走协同创新之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对接,强化产业链强链补链,构建产业生态循环通畅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澎湃动力。(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