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叶综合产值均迈过千亿元台阶 实现了“千亿云茶产业”目标
云南网| 2022-05-20 16:59:54

时隔13年,记者再次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村委会姑娘寨村民小组,寨子里两层观景民居鳞次栉比、“茶二代”们激情澎湃投身茶产业,记忆中曾经简陋的村舍,留守老人守着茶园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一片神奇的叶子,铺就了乡村振兴路。

2020、2021连续两年,云南茶叶综合产值均迈过千亿元台阶,实现了“千亿云茶产业”目标。

云南有茶农600万人,涉茶人口1100万人,茶产业富民强省的任务位于“绿色食品牌”十大产业之首。接下来,云南要从“产茶大省”迈向“产茶强省”,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云南省“十四五”打造“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到2025年,云南茶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云南要成为世界普洱茶之都、全球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有机茶第一省、民族生态茶旅融合示范区。

再上新征程,云茶家底如何?胜算何在?

晒云茶家底优势突出但差距尚在

毋庸置疑,云南茶产业已处于全国茶产业的领先地位。

云茶产业规模优势突出。2021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亩,总产量49万吨,综合产值107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

云南茶叶种质资源丰富,茶叶产品质量优势突出。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种质资源得天独厚、不可复制。各茶产区致力打造生态茶园、绿色茶园、有机茶园。目前,全省生态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51.6%;绿色茶园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7.4%;有机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4.3%,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及获证产品连续八年均居全国之首。

云茶已具品牌基础。2020年、2021年,“普洱茶”公用品牌价值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滇红工夫茶”品牌位居全国第19位。

云南产业链完整,企业量多也有“浓度”。我省有茶企91525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占全国7.5%。其中,国家级龙头茶企8家,省级龙头茶企75家;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企业25家。

与此同时,云茶的发展短板也如影相随。在种植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全省有1/5的茶园还属于中低产、低效茶园,亩产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全省1万多个茶叶初制所,半数以上厂房、设备陈旧老化,机械化水平低;从业人员尤其茶农实用技术培训欠缺,初精加工企业中技术人员和专业技工不足10%。云南特色的茶树良种效益没有凸显,古茶树保护工作压力大,茶树良种推广率低,特色品种资源的优势未充分发掘利用。

在加工端,全省7000多家普洱茶精制厂,80%为中小茶企,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较弱,“品名”多“品牌”少,茶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低,茶叶功能性新产品研发尚未系统挖掘,深加工产值不到茶产业总产值的5%。

在市场端,云茶文化虽底蕴深厚但引领缺位,功能拓展还不够,没有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茶山景区和茶文化品牌。质量监管体系也不完善,存在以次充好,以普通茶冒充名山茶等影响普洱茶产业的整体品牌形象的浊流。

“对比我国茶叶第一强省福建,云南的茶叶种植面积2021年为740万亩,福建只是370万亩,但福建的茶叶产值为1400亿元,将云南的1071亿元甩到身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介绍,云南茶农人均收入在去年达到5000元,福建的这一数字已经突破2万元。

云南茶产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新时代千亿普洱茶大产业和“绿色食品牌”的发展思路以及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茶产业发展紧紧围绕茶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产品特色、民族文化和产业规模等优势,按下快进键。

精耕“第一车间”优化云茶地域香品种香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和最早的茶文化发祥地之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不仅为茶叶科学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物质基础,也为茶树育种和品种改良创造了丰厚的条件。

“全世界的茶有31个种和4个变种,云南特有种有26个,形成了云茶一山一韵、百山百味的特色。”何青元介绍,1983年,云南省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起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成为我国最大的大叶茶种质迁地保护基地,通过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育成3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树新品种,促进了云南茶树良种化。

迄今为止,我省科研人员所育茶叶品种占全省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的90%,应用面积200多万亩;申报认定的国家有性系良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应用面积300多万亩,占全省近二分之一。云抗10号、紫娟等一批具有特色的良种得到推广利用,促进了茶叶品种的大幅提升。何青元表示,云南省将继续抓住产业科技的制高点——品种,不断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研发,打造不同名山、不同地区当家的茶树品种。

清晨的布朗山万亩有机茶园基地,云雾缭绕、美不胜收。和茶农一起辛勤劳作的还有基地里养殖的蜜蜂,茶园中,一张张黄色的诱虫板和太阳能灭虫灯十分显眼,被笼罩在香樟、小叶桢楠等树荫里的茶芽颇为壮实。“茶树喜阴,选种一些合适的树木套种,可以遮阴促进茶叶生长,茶园养蜂并不是茶园的新产业,而是通过蜜蜂让茶园生态整体均衡,抑制细小虫类。近两年,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茶园在稳定产量的同时也做到了质量明显提升。”布朗山万亩有机茶园基地副总经理李文顺说。

临沧马台乡平掌村同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古茶园基地里,150余亩茶园在茶叶科技人员建议下与坚果树套种,“套种不仅增加了收入,澳洲坚果长成后还起到遮阴的效果,进一步保持茶叶中的水分,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茶叶怎么采摘、茶树怎么修剪,我们都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茶厂还安装了成套的环保设备,确保无环境污染,茶叶完全无公害。”同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普洱茶古老的种植方式,如今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古树茶是云南茶叶金字塔的塔尖。近年来,我省引入科技手段,助力古茶树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蓝增全告诉记者,在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搭建起“古茶树科研平台”,以茶树大数据为基础,古茶树研究为基点,构建古茶树大数据平台和茶纹链追溯平台、开放的中国古茶树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和重点古茶树实时监测系统,改善了古茶树研究的科研基础条件。

在基本摸清古茶树资源量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团队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委托编制的《古茶树》国家行业标准,年内可望颁布实施。今年,受云南省人大和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委托,中心正在起草《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正走向科学与法制轨道。

在种植端,对古树茶的保护和利用规范也在茶农中推广,“利用生物多样性手段进行茶园保护,增加古茶园物种丰富度,推行标准化采摘,例如要求茶农对新萌发的新叶,一芽四叶只能采三叶,必须留下一片叶子进行光合作用,避免古茶树衰老死亡。”

工业化标准化:激发云茶工艺香陈化香

从传统的师傅手艺支撑到在传承中创新升级,致力于标准化工业化,普洱茶的加工环节正在经历什么?

“消费者认可了这饼茶,企业就要在不同年份、不同自然因素下,保证统一风味,这是个技术活。简而言之,就是从种植到加工都要追求标准化。”勐海陈升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柳滨说。

如今,云南头部茶企已经在生产制作环节,将打造标准化工厂、标准化产品作为发展方向,力求云茶走进更广阔的市场。

在勐海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有限公司,制药标准级茶叶工厂、200多个古茶山初制所、院士专家站共同研发、全国首个智能普洱茶酝化中心、包装实现原料表产地年份公开透明等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

在勐海陈升茶叶有限公司,农业工业化的尝试正如火如荼展开。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将传统行业慢慢接近工业化运作。“建厂之初,我们拟定了40年发展计划。现在已经实现了第一阶段——农业普洱。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品牌普洱。农业工业化中我们将实现科技普洱的第三阶段,最后还要实现文化普洱的目标。现阶段,我们将引进智能工厂,实现更少的人来做产品。”陈柳滨说。

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江湖人称“大益七号院”,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科研工作站,是大益保密级别最高的技术研发中心。作为中国茶行业的领军者,大益集团在发展中,除了不断对“大益茶制作技艺”中的研配和发酵进行革新,还引入高精尖科技,探索从勐海茶厂时期以来,积累了40多年的“普洱茶酵池”的秘密。

如今,大益揭示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

资讯
产业
最新热文